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更新时间:2024-07-14 21:10:06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情况作加以回顾检查并分析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正确认识以往学习和工作中的优缺点,快快来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④内能的单位与机械能的单位是一样的,国际单位制都是焦耳,简称焦。用J表示。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热量

(1)概念:物体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所改变的内能叫热量。

(2)热量是一个过程量。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J)。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2

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分子来构成,无规则运动永不停。相互作用引和斥,三点内容要记清。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相接触,彼此深入对方中,固液气间都扩散,气体扩散速最快。

3、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4、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减小。热传递:外界向物体传热,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向外界传热,物体的内能减小。

5、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6、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单位是焦耳。

常见考法

这部分知识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以北京市为例,在近三年的中考中,考察这部分知识的考题共出了5道。在题型分布上,出了三道选择题,一道填空题,一道实验题。在知识点分布上,连续三年的选择题都考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04年出了一道考察“分子引力”的实验题(1分),06年出了一道考察“扩散现象”的填空题。在难易分布上,所有的考题都属于容易档次。可以推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这一知识点在今年的中考中依旧会是重点考察的知识点。

误区提醒

1、温度能够影响扩散的速度;

2、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3、做功的实质是不同形式的能的转化,热传递的实质是物体间内能的转移。

【典型例题】

例析:

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潮湿的地面会变干

B. 扫地时,太阳下能看到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

C. 打开香水瓶满屋飘香

D. 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很快整杯水变红了

解析:

A洒在地面上的水变干是蒸发现象,而蒸发的实质是液体中做无规则运动的分子有些运动速度较快,能量较大,有能力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跑出液面成为气体分子,可见蒸发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对于B选项中的大量尘埃的无规则运动,因为可以用肉眼观察的到,所以很明显不是分子的运动。C、D选项都是扩散现象,只能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答案:B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3

一、温度

1、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 ……此处隐藏3562个字……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若同时具备,则力做了功。

2、功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3、功的公式:W=Fs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F表示力,对应的单位是牛(N);s表示距离,对应的单位是米(m)

4、功的单位:主单位:焦耳(J),1J=1N?1m常用单位:千瓦时(kwh)1kwh=3、6x10J

5、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理想情况下:W机械=W人即:Fs=Gh

二、功率

1、功率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力)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物体(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3、功率的公式:P=W/tP表示功率,对应的单位是瓦(w);W表示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t表示时间,对应的单位是秒(S);

4、功率的单位:主单位:瓦(w)常用单位:千瓦(kw)换算:1kw=1000w某小轿车功率66kW,它表示:小轿车1s内做功66000J。

5、测量功率方法:(器材、步骤、表达式)

三、机械效率

1、额外功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2、总功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

3、机械效率公式:η表示机械效率,用;W有用表示有用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W总表示总功,对应的单位是焦耳(J);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

5、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影响η滑轮因素:动滑轮和绳子的重力、摩擦力、被提高货物的重力。

测斜面的机械效率:影响η斜面因素:斜面的倾度、粗糙程度。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0

知识点总结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

2、比热容的单位:符在物理学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焦耳。

3、应用比热容解释有关现象:Q吸=cm(t-t0),Q放=cm(t0-t),其中Q为热量,单位是J;c是比热容,单位是J/(kg·℃);m为物体质量,单位为kg;t0为物体初温,t为物体末温,单位是℃

4、从比热容表中可知,水的比热容很大。水和干泥土相比,在同样受热的情况下,吸收同样多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很少,而干泥土的温度升高较多。因此,同在阳光照射下,内陆地区夏季炎热,而冬季寒冷。形成了一年四季温差大,一日之中昼夜温差大的大陆性气候。沿海地区四季温差小、昼夜温差也小。

正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室温比较稳定。有些机器工作时变热,也多用水来冷却。

常见考法

比热容这部分知识在北京市近几年中考试卷中考查的主要内容有:比热容的概念和物体吸放热的计算。主要以选择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以下面几道题为例。

误区提醒

1、比热容表示的是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一特性。

2、公式是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因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不随质量、温度的变化和吸收热量的多少而变化。

3、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容的值也不同。例如水和冰是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它们的比热容是不同的。

【典型例题】

例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小,温度升高多的物体比热容小

B.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体升温少

C.比热容大,质量大的物体吸热多

D.同种物质,升温相同,质量大的吸热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热量计算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否清楚,在物体的温度变化时计算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应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的变化及构成物体的物质性质——比热容的大小有关,C、m、△t与Q是多因一果的关系。所以凡讨论这类问题时,应写出热量计算公式:Q=Cm△t来对照审查,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A选项中给出了m、△t、C的关系缺少Q无法讨论,B选项只给出了Q、C和△t的关系,缺m所以不能讨论,C选项中只给出了C、m、Q的关系缺少△t也无法讨论,只有D项,四个因素都给全了,代入公式关系正确,故D选项正确。

答案:D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1

第一节 电路

一、电路的组成: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叫电路。

1、 电源:提供电能;

2、 用电器:消耗电能;

3、 导线:传输电能;

4、 开关:控制电流通断。

二、电路的三种状态

①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

③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的极上而不经过任何用电器的电路叫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连接情况的图叫做电路图。

1、用规定的元件符号

2、导线画线做到横平竖直

3、元件不要画在电路拐角处

第二节 电路的连接

一、串联电路: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首尾相连的电路;

1、 电流只能一条路径,无干路和支路之分;

2、 电流通过每一个用电器,相互影响;

3、 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在不同的位置作用一样。

二、 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的电路叫并联。

1、 电流有两条及以上的路径,有分支点和汇合点,即有干路和支路之分;

2、 各支路的用电器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3、 干路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开关只控制本支路用电器。

三、 组合电路:电路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

四、 集成电路:在较小面积的单晶片上构接了数千万个电子元件的电路。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12

透镜:至少有一个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透明玻璃元件(要求会辨认)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等;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